5~7月,福建海洋研究所专家在承担《福建台山列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研究》科考时,发现造礁石珊瑚活体及柳珊瑚。
这是首次在我国北纬27°03′45″的福建台山列岛-星仔列岛海域发现造礁石珊瑚群,比之前报道的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自然分布最北缘(东山海域,北纬23°44′)往北推进近400公里,且比我国的台湾岛及钓鱼岛群岛还往北,是我国造礁石珊瑚自然分布北缘新纪录。
经鉴定,此次发现的石珊瑚分别为造礁石珊瑚陀螺珊瑚,非造礁石珊瑚类猩红筒星珊瑚和1个未定种。它们呈零星块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岛礁周围水深2~25米近岸岩礁区。初步测算,其分布海域面积约3.24平方公里。陀螺珊瑚群体呈树枝形,珊瑚杯呈圆形或椭圆形,生活时为橘红色或橘黄色,这与文献记载我国的陀螺珊瑚属群体呈板状、漏斗形、扭曲或叶状形态特征有所不同,这种陀螺珊瑚可能是一个新种或者是变种;而未定种珊瑚的群体呈块状,珊瑚杯多而密,呈圆形或椭圆形,生活时为紫色或紫罗兰色,目前也未见我国报道过此类珊瑚。
据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ETIS)缔约国修定在2000年7月19日起生效的公约附录Ⅰ、Ⅱ中,将石珊瑚所有物种明确列为二级濒危野生动物,以示保护;我国《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也将造礁石珊瑚列为易危或濒危物种。因此,在该海域发现造礁石珊瑚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来源: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