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德大黄鱼 产业概况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iardson)又称黄花鱼、黄瓜鱼、黄鱼等,体色金黄、嘴唇红艳、肉质细嫩洁白、营养丰富,广受我国及东南亚消费者喜爱,中国的“黄鱼宴”、韩国的“黄鱼饭”等形成了独特的大黄鱼传统饮食文化。

作为我国海水鱼类的典型代表,大黄鱼产业较早经历了从资源濒临枯竭到形成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不仅种质资源有幸得以保存与恢复,且重新回到了百姓餐桌,成为我国自主研发和独有的养殖鱼类,直接带动了我国海水网箱养殖业的发展,对渔民减船转产、安置就业、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大黄鱼产业的发展历程,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规律,不仅对推动大黄鱼产业乃至海水网箱养殖业持续发展作用重大,且对保护和开发地方特色品种,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大黄鱼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大黄鱼产业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将大黄鱼作为一种食用鱼类,开始捕捞生产。基于社会化分工过程中产业发展轨迹不同,我国大黄鱼产业可明显划分为四个时期:捕捞期、人工养殖研发期、养殖产业化形成期、产业相对成熟期。

(一)捕捞期(1985年前

大黄鱼属亚热带海域中下层集群的洄游性鱼类,通常生活在我国60米等深线以内沿岸浅海的中下层,浙江、福建沿海和广东琼州海峡东部全年均能见到。由于大黄鱼在不同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形态与生态特征,我国沿海的大黄鱼可明显分为3个地理种群。自北而南有:分布在黄海南部至东海中部(福建嵛山以北)的岱衢族;分布在福建嵛山以南至珠江口以东的闽—粤东族;分布在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的硇洲族。其捕捞旺季,在浙江、福建沿海每年以46月为主、910月也有部分产量,广东沿海是10月至12月上旬为主要渔获期,我国捕捞大黄鱼产量以浙江最高、福建次之、广东第三,浙江舟山、福建闽东、广东南澳渔场捕捞大黄鱼最为著名。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东海区的年捕捞量在10万吨左右,最高年份(1974年)达20万吨,居我国海洋四大主捕对象之首尽管当时大黄鱼的价格很低,但由于产量太大,交通不便,上好的黄鱼卖不出去,于是政府号召当地群众多吃鱼,以支援渔民,在当时吃鱼也成了一种爱国行为,爱国鱼的叫法不胫而走,大黄鱼也因而为国人所熟知。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食用的大黄鱼主要靠天然捕捞。其时正处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基本由供销社与水产供销公司统购统销。

正是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敲罟作业”竭泽而渔的超强度围捕,且捕捞的多是洄游到内海产卵的生殖群体,至70年代末浙江大黄鱼资源率先枯竭,福建由于当时特殊的台海关系,资源得以幸存,但随着80年代两岸关系的缓和,福建大黄鱼资源随之剧减,到80年代中期闽东渔场已形不成渔汛。一时间,大黄鱼的市场价格一跃上升至每公斤数百至上千元,成为“珍稀”佳肴。

(二)人工养殖研发期(19851995年)

为保护和恢复我国大黄鱼资源,1985年福建省在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官井洋设立了“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同时组织水产科技人员利用尚存的野生大黄鱼资源开展了大黄鱼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以刘家富为代表的宁德市水产科技工作者在理论与经验匮乏、经费短缺、条件简陋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在 “六·五”后期(1985)人工育苗初试成功;“七·五”期间科技攻关首创了野生大黄鱼保活驯养技术,并突破全人工育苗技术,实现规模化育苗;“八·五”期间突破了大黄鱼人工养殖关键技术,使商品鱼的养殖周期从原来的3年缩短至21.5, 养殖大黄鱼价格达200多元/㎏,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打破了少数专家“中下层鱼类的大黄鱼难以人工养殖的论断,促进了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形成

(三)人工养殖产业化形成期(19962000年)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单产不断提高,巨大的市场需求与高额利润驱使,社会上各种资金大量涌入,大黄鱼养殖业得以迅猛发展,至“九·五”末的2000年,宁德全市大黄鱼育苗室达370座,培育大黄鱼苗种11亿尾,养殖网箱达25.8万口,产量2.9万吨,产值达10.15亿元,并向本省的福州、莆田等地及邻近的浙江、广东、江苏等省辐射,大黄鱼成为我国独有的养殖鱼类,并带动了我国海水鱼网箱养殖业的发展。其主要养殖模式为内湾网箱养殖与池塘养殖。中科院杨纪明研究员发表的“关于我国第4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初思”中的评价为:“以大黄鱼等多种类为代表的海水鱼类养殖第4次浪潮正在形成。”

水产业作为我国最早开放也是最市场化的行业之一,价值规律决定了产业的变化。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黄鱼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单价由1995年的200多元/㎏跌到200035/㎏,2000年产量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但总产值反而略有下降,当时市场多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省份。1998年至2009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价格及产值变化情况具体见表1、图2。

资料来源:宁德市大黄鱼协会调查统计数据,*价格以300400g/尾的大黄鱼为测算依据,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同。

(四)养殖产业相对成熟期(2000年后)

随着大黄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设施与器具制造、饲料、加工、内外贸易、运输、餐饮、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应运而生,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1.养殖技术日趋成熟

2000年后池塘养殖由于养殖户缺乏长远规划,收成后不及时清淤导致底质恶化、病害严重,养殖规模萎缩;而网箱养殖由于冰鲜饵料与饲料制作工艺提高、网箱小改大后产能提升等,网箱养殖成为主要养殖模式,占全部产量的95%以上,但也出现了布局不合理、水流不畅导致病害频发,近年来,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均过亿元;新开发的围网养殖模式,大黄鱼体型色泽较好,但适宜养殖区域有限;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的大黄鱼体型、色泽、肉质均好,但因水流急,大黄鱼生长缓慢,养殖成本过高而难以普及。

大黄鱼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832℃,最适生长温度为2028,水温降到13以下或升至30以上摄食明显减少甚至停食。宁德沿海年表水温最低的在10℃以上,最高的在30℃以下,适宜的温度加之三都湾避风良港、水质优良等地理环境条件及技术优势,养殖大黄鱼周期短、成本低、品质好。浙江沿海养殖的大黄鱼常面临着冬天表层6℃以下的低温威胁,曾发生过养殖大黄鱼在冬天被批量冻死的事件。若人工越冬不但成本高,且集约越冬病害多,成活率低。为此,浙江省养殖大黄鱼的鱼种多由福建宁德调运,当年养成。与此相反,广东沿海的盐度、水温偏高,高温季节病害多,死亡率高,其苗种也均需由宁德调运。至今全国年产大黄鱼近10万吨,产值近30亿元。其中福建省产量近9万吨,浙江省30005000吨、广东也有数千吨产量。养殖技术的成熟,把资源濒临枯竭的大黄鱼开发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鱼网箱养殖产业,实现了大黄鱼重上普通百姓餐桌,并带动了鲈鱼、真鲷、美国红鱼、黑鲷、石斑鱼等鱼类及鲍鱼、海参等海水网箱养殖产业发展。

2.总产值趋于稳定

对比养殖技术研发以政府投入为主,宁德大黄鱼产业化过程基本为民间自发行为,缺乏政府的引导与规范,加之农产品行业特有的对市场反应滞后现象,2000年投放的10多亿尾鱼苗到2002年收成时产量剧增,由于市场开拓不充分,导致售价跌破成本,多数养殖户亏损甚至破产,当年投苗量锐减,育苗场倒闭过半,产业重新洗牌。2004年后价格回升后,其产量、价格波动均不大,产量为5.5万吨左右,价格维持在2.5万元/吨左右,产值基本稳定在11亿元~15亿元之间(表1)。这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说明大黄鱼产业已经从暴利到薄利,再到微利,其中饵料与工资成本占80%以上比例,目前整个产业已趋于稳定。近年来,大黄鱼价格稳中略有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占大黄鱼养殖成本较大比例的饵料价格上涨明显,另外养殖用工工资及物价水平上升也有一定影响。

从大黄鱼不同月份价格波动也可看出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大黄鱼销售旺季的春节(121月底)、端午(5月底)前夕价格大都比较低,而每年的价格高峰期多是夏秋之交,常常是台风、病害造成较大损失后存鱼量减少引起的,即量少则价高、量大则价低。总体而言,9月份价格较高(图3)。

3.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

正是由于2002年大黄鱼价格偏低,促进了加工、流通与出口业的发展。大黄鱼销售向内陆城市开拓,宁德市大黄鱼业者建立了遍布全国各地的营销网络,并进入了国际市场,宁德市成为我国大黄鱼的产销中心,全国养殖的大黄鱼(尤其福建省)多由宁德中转销售。国内大黄鱼产品主要为冰鲜、冷冻大黄鱼及黄鱼鲞,由于活鱼运输难且冰鲜鱼相对口味较好,加上消费习惯等因素,目前国内大黄鱼销售以冰鲜为主,黄鱼鲞年产量近4000吨,加上春节作为年货销售的近5000吨冻品。

大黄鱼作为我国独有的养殖品种,在传统的大黄鱼消费国家和地区有着极大的优势,农业部第1期《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大黄鱼被列入我国6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农业部第2(2008-2015):大黄鱼被列入我国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其评价是:“我国大黄鱼繁育及养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苗种数量、养殖规模和成鱼产量都位居世界之首。······短期内大黄鱼养殖尚无竞争对手。”大黄鱼出口首先是与大陆沿海具有相同饮食文化的港台地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业者就从宁德引进黄鱼卵进行孵化,但因气候、环境等因素,难以形成规模养殖。宁德市于1999年开始尝试出口台湾,2000年、2001年逐步形成规模,2002年达到高峰,当年出口量达到1万多吨,主要以两岸“小三通”形式由福建省的平潭、霞浦、长乐等出货。2005年后出口量基本稳定在8000吨左右,2008年随着两岸政策的放松与出口退税的优势,正规报检出口的大黄鱼比例逐步增加,目前近2000吨,主要由福州与宁德10多家业者经营。输台大黄鱼基本为冰鲜鱼,少数冻大黄鱼由台湾业者转口美国等地。大黄鱼出口香港主要由宁德34家经营,年销售量近3000吨,产品以冰鲜鱼泡沫箱包装进入水产批发市场销售,主要通过民间渠道出口,正式报检量极少。

韩国与我国近似,也有独特的大黄鱼饮食文化,“黄鱼饭”就是韩国的著名料理,其宴席、逢年过节祭祀等均需黄鱼。我国对韩大黄鱼出口始于2000年,最早是山东省从事对韩贸易的公司从宁德购进大黄鱼转口出往韩国,当年出口量近1000吨,出口效益可观;2001年出口量大幅增加,当地企业开始尝试自营出口,但大部分仍由山东口岸出货;2002年达到高峰,仅宁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报检出口韩国的大黄鱼即达2万多吨(尚不包括从山东与浙江口岸出口数量);2003年大黄鱼价格回升,出口回落,20032004年宁德报检出口韩国大黄鱼1万吨;之后随着韩国经济低迷及韩对我国大黄鱼技术壁垒提高,20052006年出口量在6000吨,2007年至今基本维持在5000吨。目前,除宁德外,其他地区主要是浙江温州企业出口韩国,其原料也是宁德供货,年出口量约1000吨,宁德占输韩大黄鱼85%以上市场份额(见图4)

2003年之前出口韩国大黄鱼以冰鲜为主,2004年后冻大黄鱼占约30%,2007年以后,韩国不断加严进口检验检疫措施,延长通关时间,导致对韩出口冰鲜大黄鱼急剧下降。2008年伴随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冰鲜大黄鱼退税率为5%,冻鱼为13%),对韩出口冰鲜大黄鱼逐步接近停滞状态。近年来,随着大黄鱼出口企业实力的增强,国际市场不断开拓,至今大黄鱼已销往东南亚、美、加、欧盟、中东、南非等国及港台地区。但仍以内销为主,2009年宁德市大黄鱼出口(包括港台)仅占23.3%,内销中沿海地区占90%以上。表22009年为例说明了宁德市大黄鱼销售市场分布及比例。

    2010年,全国大黄鱼出口量约1.9万吨,创汇近亿美元。按出口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台湾0.8万吨,韩国0.6万吨,香港0.3万吨,美国0.15万吨,其他国家共0.05万吨,其所占比例见图5

4.产业不成熟处

大黄鱼在产业化过程中仍存在不够成熟之处,集中表现在:一方面,技术上,原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建立,能全程养殖的大黄鱼全价配合饲料尚未研制出;另一方面,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养殖基本以家庭式或家族式为主,企业化养殖很少,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不高(没有一家超过10%),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宁德市大黄鱼协会在全市所有出口的大黄鱼上使用“宁德大黄鱼”地理标志,并在内销优质产品中推广使用,品牌占有率不断提高,同时开展了行业自律活动,获得业者的认可,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加之政府与业者对协会的行业协调作用认识不足,难以承担起带动行业提升重任。

二、制约大黄鱼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养殖空间有限,大黄鱼产量提升空间不大

    大黄鱼养殖对温度要求较严,浙江、闽南、广东大黄鱼养殖成活率低、成本高,目前规模较为集中的只有福建闽东地区。而上述地区一方面养殖密度过高,另一方面由于港口开发、环境污染,适合大黄鱼养殖的海域越来越少,而大网箱等养殖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因此,大黄鱼养殖产量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

(二)饮食文化和产品特性制约了大黄鱼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拓展

作为四大海洋主捕鱼类之一,大黄鱼广为国内消费者所接受,同时更因其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被视为吉祥物。福建、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均有“黄鱼宴”等大黄鱼消费传统,临近的韩国也有“黄鱼饭”等传统饮食,形成独特的大黄鱼饮食文化。大黄鱼能发展成全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类,年销售近10万吨,除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之外,饮食文化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每公斤30多元的中档价格决定了大黄鱼很难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水产品。同时,内地消费多以淡水鱼为主,对大黄鱼还不太接受,消费仅限餐馆、酒家,加上受收入水平所限,大黄鱼销售量短期内难以提升。比如真鲷,我省的闽南地区、广东、山东等地均有消费习惯,而上海没有消费真鲷的传统,因此真鲷一直难以进入上海市场,可见饮食文化对水产品消费的影响极其重大。

大黄鱼头大,相对个体小,鱼肉比例低。就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水产品消费多以鱼肉、鱼片为主,因此,大黄鱼难以为西方国家消费者所接受,甚至水产品消费大国日本也很少食用大黄鱼。虽然我国大黄鱼已出口到美、加、欧盟等国,但其消费主体仍是华人或亚裔。因此,总体而言,大黄鱼出口市场拓展的空间也十分有限。

(三)同类产品的竞争使大黄鱼优势逐步丧失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鲈鱼、真鲷等其他海水养殖种类越来越多且各具特色,消费者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加之饮食文化的弱化,大黄鱼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优势已渐渐丧失。目前,大黄鱼市场份额也被其他水产品逐步取代,特别是鲈鱼,已占据了海水活鱼的大部分份额,其(含淡水鲈鱼)产量更是大大超过了大黄鱼。

(四)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大黄鱼产业稳定发展的隐患

大黄鱼产业发展至今虽未遭受类似2006年“多宝鱼事件”的毁灭性打击,但出口的药残隐患、内销的注水染色问题,已成为影响大黄鱼产业生存的毒瘤。

三、对大黄鱼产业发展的观点与建议

    大黄鱼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而稳定的产业,产量提升与市场拓展空间均有限,市场供求规律决定了价格的大起大落,受损的都是养殖户。收购价格高,通常是建立在产量降低、多数养殖户亏损的基础上,且后期的盲目发展导致了更多养殖户亏损;价格低,则会造成整个养殖行业的亏损。然而,受成本因素制约,价格下跌可能性不大;反之,排除大的台风灾害及鱼病,由于总体供应量较为充足,价格上涨的空间也不大。总体而言,大黄鱼产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我们的措施应着手于维护整个行业的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市场。

(一)打击注水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针对大黄鱼注水掺假行为,根据国务院“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的要求,建议一方面由海洋与渔业部门牵头,工商、质监、食品卫生等部门给予密切配合,成立一支联合执法队伍,不间断地对大黄鱼养殖、流通及加工环节的掺假行为进行打击,从源头实现长效监管;另一方面,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地区之间和省级之间的联合执法联动机制,控制水产批发市场等流通环节;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舆论监督。

(二)打造大黄鱼饮食文化

大黄鱼号称“国鱼”,在国人眼里与鳗鱼之于日本人一样,有着较为崇高的地位,应学习日本鳗鱼文化理念,通过举办 “大黄鱼节”、“黄鱼烹饪大赛”及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会、推介会等,推广大黄鱼烹饪方法,宣传大黄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宜于儿童消化吸收及药用价值等内在优势及“富贵吉祥”的外在寓意,极力打造起大黄鱼独有的饮食文化。

(三)提高组织化程度,确保品质,塑造大黄鱼品牌

对养殖基地而言,应引导并扶持分散的养殖户就近联合,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合理规划布局以减少病害发生,杜绝违禁药物使用,提升产品品质。对市场而言,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联合,避免恶性竞争,塑造大黄鱼区域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推进产业技术革新

扶持大黄鱼原良种体系建设,改良品种;加强大黄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研发或引进新型养殖模式,如可通过对抗风浪深水网箱与金属网箱的改进及推广,把养殖网箱由内湾、浅海向外推进,以拓展养殖空间,减少内湾污染及富营养化等问题,并同时实现产量的大幅增加。

  • 水产网
  • 广西水产研究所
  • 厦门农网
  • 东海渔业信息网
  •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 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 中国海洋信息网
  • 中国搜索联盟
  • 北部湾水产信息网
  • 中渔网
  • 中国渔业论坛
  • 中国水产门户网
  • 中国渔市
  • 中国水产网
  • 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 温州海洋与渔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