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湾局部海域旋链角毛藻等硅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海水顔色异常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收藏
 

   7月26日晚,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接赤潮监视点的监视员报告,在三都湾黄湾海域发现海水顔色异常。7月27日上午,该站出动监测船只赶赴上述海域展开现场监测,现场海面水色呈暗褐色,片状分布,面积约2.5km2。经分析鉴定,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 均为赤潮生物,但其生物体不含毒素。其密度分别为5.18×106 cell/L,2.57×106 cell/L,居赤潮的临界密度;未发现其他有毒种类。7月27日下午跟踪监测该海域,颜色异常的海水面积和形状变化不大,赤潮生物优势种仍为旋链角毛藻。7月28日上午继续对三都湾黄湾及附近海域实施现场监测结果,该海域水色已恢复正常。据调查,7月26~27日两天,在三都湾的福安北斗都和蕉城白基湾等海域也发生类似的海水顔色异常变化现象,但均未对附近海域的海水养殖造成影响。
    自2002年起,根据国家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及宁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在三都湾内至霞浦西洋岛海域设立赤潮监控区,每年的4至10月对该海域开展赤潮的监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多年来三都湾内至今均未发生过赤潮。其原因是三都湾内有淡水迳流存在,退潮流大于涨潮流,“外源性”赤潮生物不易进入湾内;湾内虽氮、磷含量常超三类水质标准,但由于4~5月份赤潮高发期的浮游生物优势种多为体形很小、贝虾蟹幼体可以摄食的硅藻类,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所以也不易发生“内源性”赤潮。分析这次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达到“内源性”赤潮的临界密度的原因有①流域入湾的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染严重,使海水呈富营养化;②湾内流域已晴热干旱多时,淡水迳流量明显减少,又逢前段时间的小潮汛,氮、磷污染物不易外排,光照又强,水温又高,这些均为上述硅藻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③现季节贝、虾、蟹等生物种类的浮游、滤食期大多已过,对这些硅藻的摄食量大幅减少,这些均有利于上述藻类数量级的积累而上升。
    此次湾内硅藻大量繁殖而发生海水顔色异常已为我们三都湾生态环境的保护敲醒了警钟。

(信息来源: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12日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军曹鱼人工育苗饵料投喂的初步研究[ 06-09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 水产网
  • 广西水产研究所
  • 厦门农网
  • 东海渔业信息网
  •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 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 中国海洋信息网
  • 中国搜索联盟
  • 北部湾水产信息网
  • 中渔网
  • 中国渔业论坛
  • 中国水产门户网
  • 中国渔市
  • 中国水产网
  • 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 温州海洋与渔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