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鳖死亡原因及预防
满玉梅
(252000 聊城市东昌府区水产局)
在鳖的养殖过程中,亲鳖的死亡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不少损失。其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购进带病亲鳖
由于利益驱动,一些养殖户将有病亲鳖预先放入池中,买卖谈成后,当着买主面抽干池水捕出,除外伤外,一般内伤看不出来。这种鳖运回后便死亡。
2.操作、运输不当
运输时将亲鳖放入编织袋中,多层挤压,致使亲鳖体表、体内受伤,解剖发现肺部充血,也有肝、脾出血的,有的甚至鼻孔出血,这样的亲鳖内伤很难愈合。有的养殖户在酷暑或严冬运输亲鳖,使亲鳖受伤或冻伤发病。亲鳖入池时,往水里单个扔或是悬空倒鳖,造成亲鳖受伤。
3.水质不良引发鳖病
长时间不换水,底泥偏多,水质条件差,水中溶解氧减少,有害气体产生,诱发鳖病。尤其在冬眠前或开春后,若池水环境条件差时鳖易爬出水面。而此时温差又大,使鳖难以钻入底泥中,有的为了避寒钻入干沙中,长时间脱水死亡,有的则在水中吸水造成水肿而死。
4.产后管理不当
产后亲鳖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鳖的体质。亲鳖产卵后,体力消耗很大,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少,抗病能力低,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新陈代谢加强,如果还按原来的管理方式投喂,会大大降低鳖的体质。
5.雌雄配比不台适
一些养殖户误以为雄鳖较多可以提高受精率,没有按4:1的雌雄比例放养亲鳖,雄性数量较多,有的雌雄规格差别太大,致使亲鳖交配时相互争斗,伤亡严重。
预防措施:
1.把好亲鳖选择及运输关
亲鳖要选择遗传性能好,体色、体质好,无病无伤的。运输时用箱分隔或是袋分隔,单只单装,并用水草、海绵等柔软物质垫铺,避免互相挤压、撕咬。最好选在4月下旬到5月下旬或秋季的8月份运输。运到后,将亲鳖轻放在池边,让其自行爬入水中。操作时要谨慎小心,防止鳖体受伤。
2.加强投喂管理
冬眠复苏后和产卵前,鳖处于摄食旺盛时期,需源源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营养,维持机体生长和卵子的发育,所以要以高蛋白的食物为主。除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外,另加一些新鲜的疏菜和鲜活饵料,如动物内脏、螺、鱼、虾等,并有针对性的补充维生素(Vb、Va、Vd、VE等)。尤其在秋季产卵后越冬前的饲料中应增加3%一5%的植物油,必要时加一定量的全脂奶粉(5%),强化营养,使其安全越冬。开春后,亲鳖体质弱,抗病力差,此时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饲料量0.8%的土霉素粉,连喂6天。
3.加强水质管理
越冬前分批次将池水彻底换出,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水体消毒,保持水深1.5m左右。开春后,温度升高,水生生物开始活动,有机质开始分解,此时水质易恶化,所以要换出老水,并用生石灰30×10-6全池泼洒,pH保持在7.5—8之间。隔半月用漂白粉泼洒1次,使池水呈2×10“。每半月可泼洒1次光合细菌,以净化水质,防止鳖病发生,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光合细菌原液3—5m1。越冬期间,水温保持在3—5℃,严禁在15℃左右忽高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