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养殖中的病害问题研究现状及其对策
何信忠 美国康奈尔大学Harvell博士在一份总结报告中指出:由于疾病的暴发所引起的严重死亡已经影响到海洋生物的大多数类群,这些类群都是经济上和生态上非常重要的类群。鲍同样无可幸免。鲍是世界各沿海国家竞相发展的养殖品种,60年代国际上鲍人工育苗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日本70年代开展了人工育苗;我国70年代跑人工育苗技术成熟,8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养殖,90年代初鲍工厂化养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整个海水贝类养殖开始向着名、特、优品种方向发展。但我国鲍的养殖经历了许多波折,以北方的皱纹盘鲍养殖为例,经历了起步——发展——面临倒闭的过程,到1998年山东长岛、荣成、威海和青岛等地许多鲍工厂化养殖企业已关闭。南方包括广东和福建省的杂色鲍养殖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以广东为例,1999年全省工厂化养鲍场达60多家,养殖水体近20万立方米,育苗面积10多万立方米,海区沉箱养鲍1万多箱,年产的1697吨,规模和产量居全国首位。鉴于北方皱纹盘鲍养殖兴衰的教训,1999年1月我们在中国科协全国病虫害防治专家组会上就预测,随着南方杂色鲍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杂色鲍的病害将会愈来愈严重。结果,最先出现问题的是福建的东山县,在1998年底至1999年初发生大规模养殖炮死亡。而在广东,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在1997年夏季就已有零星的鲍死亡,当时的死亡率在30—50%,到今年初广东汕尾地区首次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养殖鲍死亡事件,据我们现场调查,死亡率近乎100%,死鲍损失约350吨左右。 二、鲍病害发生的背景分析 从流行病学角度而百,任何重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是由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环境)和生物因意(宿主和病原体)三大因柬决定的。贝类病害,特别是这次鲍的暴发性死亡也不例外。造成杂色鲍疾病流行甚至暴发的主要因意和致死原因尽管尚无具体定沦,但概括而言,其因素(可以说是整个海水养殖业存在的)有; 1、浅海水域污染,环境恶化。浅海水域的污染包括陆源污染和“养殖二次污染”,这里重点想说明一下后者。“养殖二次污染”是近几年提出的概念,一般是指由于人类养殖活动和养殖生物自身分泌、排泄和饵料过剩等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它主要包括: (1)人类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废水排放,使携带大量病原体和化学药物的废水进入自然水域中。 (2)滩涂养殖中喷洒的大量化学药物。 (3)养殖生物自身的分泌、排泄物。一般情况下。这往往校忽视,实际上,在超常规高密度规模化养殖中,养殖生物的分泌排泄物对海区环境有重要影响。 (4)饵料过剩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在网箱养殖过程中,鱼类的饵料过剩相当惊人,有的网箱养殖区过剩的饵料沉积竞达数米之深。工厂化养池养殖池也会产生饵料过剽现象。 (5)由于养殖过程中大量化学药物的使用,造成微生物(或寄生物)区系的微生态失衍和微生物抗药性增加。 由于浅海水域污染成为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使病原生物大量蟹殖,同时由于微生物(或寄生物)的微生态失衡和抗药性增加,致使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物)成为优势种群,必然引发海洋生物疾病的流行。 2、养殖生物种群生态失衡或生态应激。人工养殖,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和工厂化养殖,由于在有限的空间水域和有限的饵料资源的条件下养殖,养殖密度和面积过大,这实际上是一种违背生物种群正常生存的超负荷养殖,必然使养殖生物生态失衡,因此,一旦环境不适,病原繁殖,养殖生物种群处于应激状态,患病和死亡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3、国内地区病害检疫制度尚未建立,国外引进品种检疫不力或不合理,如引进带病贝种必然导致病原体的蔓延和扩散‘同时,由于海洋是一个开放性的水体环境,国外的病原体亦可自然蔓延和扩散进来。 4、由于病害研究工作滞后于鲍养殖生产,其基础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较少,因而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病害防治和控制体系。 5、养殖生产者虽然有防病意识,但缺乏基础的防病知识,导致疾病的流行或传播。 6、一般而言,生物性致病因素常是造成养殖贝类(包括鲍)大规模疾病流行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但有时由于环境因索(比如水温、盐度、环境理化等)的急剧变化,使养殖生物群体处于剧烈的胁迫之中,会造成贝类的死亡。 三、国内、外地鲍病研究的现状 鲍的人工养殖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在我国时间还比较短,在国外历史也不很长,因此对鲍的病害研究还比较浅,文献也比较少,现就有关鲍的疾病的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弧菌病:现在美国养殖的红跑幼体分离到病原弧菌为镕藻酸弧菌。在我国北方养殖的皱纹盘鲍中,河流弧茁Bg可引起脓庖病。 2、真茵病:日本曾报道了由密尔福海壶茵引起的西氏跑疾病死亡。 3、杆菌病:在皱纹盘鲍助跑体内发现有荧光假单胞杆菌感染.认为是幼鲍溃烂病的病原菌。 4、立克次体病:在我国南方养殖的杂色鲍体内发现较大量立克次体寄生,引起足、外套膜等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和溃疡及足肌的严重变性,结缔组织细胞也受累及。在北方的皱纹盘跑中也发现有立克次体寄生感染。 5、病毒病:在皱纹盘鲍幼苗体内发现球状病毒感染,主要认为是“裂壳病”的病原,在杂色鲍体内也发现有球形病毒感染。 6、柏琴原虫病:在澳大利亚黑唇鲍中发现有柏琴原虫引起的严重死亡,病鲍呈现严重的脓疤。 7、气泡病:一般发生在稚鲍,如美国养殖的红的。 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1、浅海滩涂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养殖二次污染”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禁止工厂化养鲍生产中养殖池水不经处理就排放的现象。 2、最近山东的鲍养殖正在出现一种新趋势,即由原来的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向自然海区生态养殖转变,降低了养殖密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3、应该研究工厂化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如何利用饵料微藻系统建立养殖水体微生态区系,从而可能应用生态调控技术强化或减弱某些微生物群落结构以达到防病的效果。 4、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应用应该合理,应该在弄清茵群结构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使用抗生意药物,防止滥用o 5、应该加强饵料系统的无茵化(主要指无致病茵)处理,避免致病性生物进入养殖水体。 6、严格种苗和亲贝引进检疫制度,以避免烈性传染病的流行。 7、关于鲍的病害研究,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工作,正如Hanell博士指出的一样,目前的海洋生物病害研究存在两个问题:(1)缺乏标准的流行病学资料;(2)(鉴于缺乏标准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患病群体没有办法确定大多数病因。流行病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工程,它要回答的问题是疾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疾病的原因是什么?疾病发生的环节和流行因素是什么?它需要从群体的角度对环境自然、生物群体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做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假设,然后检验假设.最终推断和证明假设,从而解决流行病的病因学、病原学及其流行规律。因此对病害的研究,一是工作量要大,要系统;二是要准确可取。国际贝病学界在MSx病和柏琴原虫病的研究中做出了经典性的研究工作,真正解决了生产环节中的一些难题。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 (责任编辑:叶益琼)
上一篇:中国林蛙常见病防治[ 06-16 ]下一篇:美国青蛙理想蛋白模式的探讨[ 06-16 ]